藥性
止血藥
黃耆
當歸
麥門冬
三七
白茅根
白花蛇舌草
辛夷
仙鶴草
蒲黃
艾葉
止咳平喘
桑白皮
枇杷葉
葶藶子
白果
紫菀
安神藥
酸棗仁
柏子仁
遠志
龍骨
琥珀
收澀藥
浮小麥
麥芽
五味子
肉豆蔻
烏梅
海螵蛸
利水滲濕
豬苓
茵陳蒿
車前子
車前草
薏苡仁
澤瀉
赤小豆
扁豆
地膚子
木通
通草
攻下藥
大黃
辛涼解表
蟬蛻
牛蒡子
辛溫解表
柴胡
桂枝
葛根
菊花
薄荷
荊芥
防風
白芷
麻黃
蒼耳子
升麻
羌活
怯風濕藥
全蠍
芳香化濕
厚朴
砂仁
藿香
蒼朮
白豆蔻
平肝息風
珍珠
珍珠母
天麻
鈎藤
決明子
地龍
刺蒺藜
活血祛瘀
丹參
芎藭
鬱金
延胡索
桃仁
王不留行
虎杖
牛膝
地鱉蟲
益母草
紅花
雞血藤
薑黃
莪朮
三稜
祛風濕藥
桑寄生
木瓜
秦艽
白附子
獨活
桑枝
威靈仙
祛痰止咳
浙貝母
川貝母
半夏
苦杏仁
竹茹
桔梗
南沙參
前胡
皂莢
健胃消導
雞內金
山楂
神麯
萊菔子
清熱涼血
牡丹皮
玄參
紫草
清熱解毒
連翹
金銀花
土茯苓
白鮮皮
魚腥草
蒲公英
射干
清熱瀉火
知母
梔子
天花粉
石膏
夏枯草
地骨皮
蘆根
理氣藥
枳殼
枳實
橘皮
陳皮
香附
川楝子
木香
烏藥
茴香
溫裏藥
亁薑
八角茴香
吳茱萸
補血藥
白芍
熟地黃
阿膠
何首烏
補氣藥
白朮
人參
西洋參
黨參
甘草
山藥
大棗
太子參
補陰藥
枸杞子
鱉甲
山茱萸
黃精
旱蓮草
女貞子
石斛
百合
桑螵蛸
補陽藥
杜仲
續斷
巴戟天
菟絲子
補骨脂
淫羊藿
鹿 茸
部位
皮類
黃耆
當歸
麥門冬
杜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牡丹皮
白鮮皮
檳榔
桑白皮
地骨皮
全草類
茵陳蒿
車前草
藿香
旱蓮草
益母草
薄荷
荊芥
魚腥草
蒲公英
仙鶴草
淫羊藿
其他類
豬苓
神麯
石膏
龍骨
果實類
枳殼
枳實
大棗
橘皮
陳皮
枸杞子
連翹
浮小麥
麥芽
砂仁
山楂
梔子
山茱萸
川楝子
女貞子
五味子
牛蒡子
烏梅
木瓜
補骨脂
火麻仁
地膚子
蒼耳子
蛇床子
三稜
絲瓜絡
茴香
八角茴香
皂莢
吳茱萸
花類
金銀花
菊花
紅花
夏枯草
辛夷
旋覆花
蒲黃
根莖類
白朮
丹參
熟地黃
甘草
山藥
白茅根
芎藭
天麻
延胡索
澤瀉
黃連
半夏
土茯苓
天花粉
香附
石菖蒲
蒼朮
虎杖
葛根
牛膝
黃精
何首烏
亁薑
巴戟天
木香
防風
龍膽
射干
薑黃
莪朮
白附子
升麻
威靈仙
紫菀
太子參
蘆根
羌活
根類
白芍
人參
西洋參
三七
黨參
柴胡
黃芩
續斷
鬱金
知母
玄參
遠志
桔梗
南沙參
烏藥
紫草
白芷
前胡
秦艽
獨活
動物類
珍珠
珍珠母
鱉甲
雞內金
全蠍
阿膠
地鱉蟲
蟬蛻
地龍
桑螵蛸
琥珀
蛤殼
海螵蛸
鹿 茸
莖葉類
桂枝
桑寄生
百合
桑枝
通草
莖類
浙貝母
川貝母
竹茹
鈎藤
雞血藤
石斛
麻黃
木通
大黃
葉類
枇杷葉
艾葉
種子類
酸棗仁
車前子
薏苡仁
桃仁
柏子仁
苦杏仁
王不留行
赤小豆
白豆蔻
菟絲子
扁豆
肉豆蔻
決明子
萊菔子
刺蒺藜
葶藶子
白果
蓮子
排行
1~20
黃耆
當歸
麥門冬
茯苓
白朮
丹參
白芍
生地黃
茵陳蒿
人參
黨參
甘草
山藥
酸棗仁
柴胡
枳殼
黃芩
白茅根
芎藭
杜仲
21~40
三七
厚朴
大棗
白花蛇舌草
車前子
珍珠
赤芍
陳皮
薏苡仁
枸杞子
續斷
天麻
橘皮
牡丹皮
鬱金
延胡索
鱉甲
浙貝母
雞內金
連翹
41~60
浮小麥
麥芽
知母
砂仁
珍珠母
澤瀉
桃仁
藿香
熟地黃
枳實
山楂
太子參
蛤殼
金銀花
黃連
半夏
柏子仁
梔子
山茱萸
苦杏仁
61~80
王不留行
土茯苓
天花粉
香附
玄參
石菖蒲
白鮮皮
全蠍
竹茹
蒼朮
虎杖
川楝子
桂枝
葛根
神麯
桑寄生
赤小豆
牛膝
81~100
阿膠
石膏
地鱉蟲
黃精
旱蓮草
遠志
益母草
菊花
何首烏
鈎藤
女貞子
紅花
亁薑
桔梗
龍骨
雞血藤
紫蘇
蟬蛻
檳榔
101~120
巴戟天
白豆蔻
薄荷
海螵蛸
夏枯草
菟絲子
荊芥
五味子
扁豆
南沙參
豬苓
魚腥草
蒲公英
肉豆蔻
決明子
木香
西洋參
烏藥
防風
121~140
萊菔子
桑白皮
龍膽
辛夷
牛蒡子
紫草
石斛
地龍
烏梅
旋覆花
白芷
麻黃
刺蒺藜
木瓜
141~160
前胡
秦艽
補骨脂
火麻仁
地膚子
百合
桑螵蛸
枇杷葉
射干
蛇床子
薑黃
琥珀
莪朮
蒼耳子
161~180
仙鶴草
地骨皮
白附子
葶藶子
獨活
白果
三稜
桑枝
絲瓜絡
蓮子
蒲黃
艾葉
木通
升麻
威靈仙
紫菀
筆劃
黃耆
拉丁名:
ASTRAGALI RADIX
英文名:
藥 性:
止血藥
出 典:
神農本草經
別 名:
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王孫、百藥綿、綿
性 味:
甘,微溫。歸脾,肺經。
來 源:
本品為豆科Leguminosae植物.
功 效:
1. 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
2. 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
主 治:
1. 內傷勞倦,脾胃虛弱,食慾減退,瀉痢
2. 內熱盜汗及表虛自汗。急慢性腎炎、水
3. 氣虛者,其癰瘡久不癒,長久不潰破或
性 狀:
黃耆表面灰黃色,飲片斷面纖維性,並顯粉性
成 分:
黃耆含皂苷,黃酮,多糖及油類等。
應 用:
黃耆為補氣要藥
藥 理:
黃耆有顯著強心,保肝,增強機能作用。
用 法:
補氣升陽宜蜜炙用,托毒排膿宜生用.
注 意:
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停,上腹脹滿。
【出典】
神農本草經
【科名】
豆科
【學名1】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
【學名2】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用部】
中國醫藥大學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Taiwan 最佳解析度1024X768